休閒垂釣 浮家泛宅

香港從寂寂無名的漁港,發展成為亞洲國際都會,當中漁民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隨著時代變遷,科技日益進步,香港傳統捕魚業卻日漸式微,浮家泛宅以海為家的漁民族群,恐怕即將在香港歷史舞台上漸漸消失。我們創辦「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訪客了解香港漁民昔日生活的特色,為他們留下一點文化印記。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是一個全新意念的旅遊景點,建於南丫島索罟灣養魚區,面積約四萬平方尺的漁排上,介紹香港原居漁民傳統文化和魚業發展歷程。場內為實際仍在運作的魚排陳列著漁民昔日的生活照片和用具,由導賞員娓娓道出在大海上作業的情景和漁家傳統風俗故事;一艘極具歷史的三桅漁船,由船頭的祈福用品到船倉內的百家毯,以至船尾的雞籠,一一把漁民起居生活和環境重現眼前。兩艘龍舟,可讓遊人在龍舟上敲響鑼鼓,仿如置身於碧海藍天中帶領賽龍健兒勇往向前;極具歷史意義及文化色彩的古漁船縮影和古董搖櫓舢舨,船上精細的設置,盡顯漁民祖先聰明智慧;我們運用漁民所捐贈的古舊魚具和生活用品裝飾整個場地。
除了可以遊歷場地的特色裝飾外,遊客更可親身參與起桅升帆、體驗無鈎垂釣、浮排釣魚、起大網捕魚,學習漁民醃製咸魚、繩索編織技術等等。家長、子女,老師、學生,以至中外旅客一同參與其中,從遊戲中學到知識,享受互相合作的樂趣,了解前人的聰明智慧,令人樂而忘返。當然少不了漁民自製的海產乾貨和紀念品,讓遊人選購心儀手信。

村內探索

漁排特色
文化村是一個實際營運中的漁排,並運用多年來漁民捐贈的舊漁具裝飾整個場地讓大家可從多方面探索和認識漁民文化。

遊戲
村内有多個以漁民生活或工作演變出來的遊戲,讓參加者從玩樂中體驗和了解漁民生活中的點滴。

飲食
村內設有一些特色食品及飲品銷售,除了在村內觀賞及玩樂外,你們也能在此品嘗些漁家小吃。

古漁船

客人可親身踏上漁民的漁船上,漁民的生活,一覽無遺

漁民起大網

定要數人齊心協力,把這藏在深水中的大網拉上來

打水樁

費勁地把裝上木栓的水樁打進水中,構成一股股爆破般的響聲,把漁獲驅趕至網中

遊戲換領區

大家可在此處了解遊戲券的使用和換領遊戲相關項目

導賞站

除此之外,村內特設了導賞服務,由我們的專業導遊為你介紹村內的展品和活動,務求讓所有的客人能盡興而歸。

洗手間

設備男女環保洗手間

碼頭

村内設有兩個碼頭供大小船隻上落

留影區

區內外不同時間會有不同的裝飾,供給大家拍攝留念

漁具存放區

播放與本地漁民的生活點滴

蠅網區

實際運作中的存放區,區內擺放著很多現代漁具

龍舟區

我們擺放了兩艘木製的龍舟,訪客可免費登上龍舟體驗打打鼓扒龍舟的樂趣

回收站

村內設有小型回收站, 保持海洋清潔,勿把垃圾掉進海中

漁家小點

除參觀和遊玩外,旅客可在此購買或換領漁村特色的到會美食

漁民飲食文化工作室

參加者可在此體驗及了解一些漁民飲食文化

紀念品

售賣各種漁民自製海產乾貨,特色紀念品,貝殼,漁船模型等

有鈎釣魚區

想試試自己把大魚釣上來的感覺嗎?他們也釣到了

餵魚區

看過食人魚般瘋狂爭吃的情景嗎?在這裡你可一一看到

咸魚夢工場

講解鹹魚和乾貨海味製作的有關知識

碼頭

村内設有兩個碼頭供大小船隻上落

海產廊

在這裡,你可以零距離接觸一些由本港漁民捕回來的罕見的海洋生物

無鈎釣魚區

揮動拴上魚餌的魚竿,體驗與大魚搏鬥的樂趣








購物
在文化村中,你可以找到一些由本地漁民親手製做,無潻加的乾貨海味,以及富有漁民特色的紀念品作手信。

安全及其他設施
為了讓毎位到訪的旅客能在安全舒適的文化村盡情遊樂,本村的所有安全標準長期達到政府的要求,遇緊急意外,村內也有救生員及救護站能提供即時的協助。此外,本村設有資訊站、洗手間、私人碼頭、休閒椅和導賞站等其他設施,供給旅客使用。

艇家的源起

以捕魚為生者,早在遠古時代經已出現。中國做船技術的發達,亦早見於三國時代,戰船技術之中。然而,艇家這些以舟為家的族群,卻一直未見史書的記載,可始起考究的,便是宋代遊者樂史(九三O──一OO七)的太平寰宇記。依書記載,此種世代以舟為家,以捕魚為生的水上人家,被陸上人稱為蜑民或蜑家,大部份分佈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以至海南島等地。

艇家的分佈

世界雖大,但以捕魚作業,以舟為家的的水上居民,只分佈在地球上的一小撮海域。基於氣候和地理的因素,艇家主要分佈在中國廣東省沿岸,以至零星散佈在東南亞各處。位處北緯30 °以南,屬於熱帶至亞熱帶地區,由於海洋性氣候做成的季節性溫差,促使這段沿海部分,有著冬暖夏涼的效果,而且一年四季都不結冰,艇家就可在他們的艇舶上度過涼冬。雖然,捕魚活動可在地上各沿海處進行,遠至北極仍可冰釣,但要如艇家一般,四季居於海上,就只能在亞熱帶地方出現。

艇家從古時起,已是世代相傳的活在水上,在魚米之鄉的廣東一帶,土地肥沃,田地早已被農民世代用作耕地,或被城市化侵蝕下,變成一幅幅價格高昂的水泥牆 了。相比於東南亞沿海城市,他們土地資源充足,能在海上謀生,在陸上生活。而東南亞地區的艇家,多是數十年前,飄洋過海來到了南洋一帶的中國漁民,因為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他們選擇沿用住在艇舶上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東南亞的零星艇家,多是南中國沿海的移民。

生活特色

在中國華南沿岸的艇家,多為廣東、福建二省人仕,其中包括來自潮汕、客家、東莞、順德、番禺、陽江等地的漁民。傳統以來,艇家很難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他 們不單只是文盲,連岸上人的生活禮節和知識,他們都一竅不通。長久以來,艇家都被視作沒有文化的野蠻人。由於他們一艇一戶,人丁單薄,不像農村裏一村一姓 人。長期處於勢孤力弱下,艇民自然變得膽小怕事,加上知識水平低,無法獨力面對自然災害,就像古早先民一樣,無事問鬼神,造成艇民非常迷信的現象。艇家世代以捕魚為生,以口傳手授的方式,一代一代將捕魚技術,海上生活的知識和故事延傳下去。因為沒有文字的記錄,捕魚技巧尚能在日常生活中,工多藝熟地保留 下來,但祖先的事蹟和古早的故事,往往因祖孫過三代者,或忘懷或錯傳,或是變成了神怪故事。

本地艇家的起源

由於漁民缺乏文字記載的歷史,開埠以前的香港艇民數目有多少,現在已難以稽考。但從清史得知,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正式頒佈「申嚴海禁」令 , 東南沿海五省居民須向內陸遷華界三十里,為避免沿海居民接濟當時淪為海盜的鄭成功餘黨,海上居民一律要棄船內遷,岸上人去樓空,海船全數燒毁,以斷反清餘黨的後路。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 , 朝廷允許展界 , 才容許遷回故居。由此可推斷,香港的艇家皆自清康熙後,飄遷至香江海域。當時而言,艇民數目寮寮可數,他們大多分散在中國華南的海港上,只有每年九月,天 氣漸涼且風暴時侵,魚兒亦像候鳥一樣,南移到風平海靜的香港水域,而各區魚民亦相繼擁至。但以當時而言,香港仍未是合適的銷售地、轉運港,直到英國人佔領香港,促進了魚品交易,吸引了艇家留港捕魚。及後,大陸政權移交,岸上人蜂擁而至,海上艇家亦不例外,做到香港漁業一時無兩的景況。
關於我們